|
一是河流污染原因可能集中
1.主要污染源进入河体。
从点面来看,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径流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表现在:
(1)在河道综合整治前工业废污的排放,使河道污染负荷超过水体承受能力,最终导致水体自净功能恶化,导致水质恶化的状况不能根本改善。
(2)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城镇、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用水条件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排污措施,以及生活习惯不能很好地转变,沿河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中,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进而污染水体。
(3)雨水冲刷大气,将各种分散在地面的污染物汇合在一起,形成地表径流,不易监控、难以预测,形成较大污染源进入河道。
2.多种其他污染源加剧了河流的污染。
主要表现在:
(1)农业生产及家禽养殖所带来的污染。由于耕作方式、灌溉方式和养殖操作不规范,部分化肥、农药和禽畜排泄物利用效率低下,氮、磷含量增加,河道富营养化,水质类别下降。
(2)一些新的污染源产生的影响。如以度假区、休闲别墅、农家乐等形式开发土地,一方面容易破坏该区域内河道自身形态,改变河道路径,削弱河道与河网功能;另一方面,偏重开发经营、疏于综合管理,容易造成各类垃圾、污水、污水、污水等污染水体的污染。
(3)内源积聚形成的长期效应。河流底部长期积聚沉淀,形成底泥,发生各种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同时产生新的生成物,都会影响并破坏水体的功能和水质。
3.河网特性对水体污染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
(1)干流与支流的交叉影响。该支流水质明显优于干流,许多支流水体污染严重,淤塞难通,这些支流入河所产生的污染负荷相当大,这可以说,干流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支流引起的。
(2)相互连接的上游水源条件的影响。受污染的上游水不能有效地利用引清,下游的污染河道也不能完全恢复。
(3)流体动力学条件的影响。感潮使污水的体长周期随潮流变化而变化,并且在河道中停留、游荡甚至不能顺利排出,不利于缓解河道的污染,极易造成反复污染。
4.河流建设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河道建设与开发中存在着盲区。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以及城区改造中的难点,造成无法顺畅沟通的水系仍然存在,这影响了河道排污,降低了污染河道的治理效果。
(2)部分河渠工程的副作用。如单纯采用混凝土、块石等水工材料对河岸实施加固工程,人为割裂岸上的生物联系,土壤和植被无法进入原有的生态循环系统,使河道的自净功能、土壤和植被辅助河道排污的功能被削弱。
(3)具有通航功能的河流产生的影响。河流一般兼有通航功能,每天往来的船只可达千余艘,船民日常生活尽其所能,生活垃圾、废油、杂物等大量进入河道,成为污染物。有些专门用来运送化学物品、转运垃圾的船舶,一旦造成污染,危害尤其严重。
二是河道治理技术日趋成熟。
伴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认识的发展,河道治理技术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综合。河流治理技术的日益丰富,为我们开拓了一片天地。
1)传统物理技术。
以河渠改造、水道疏通、引清冲淤、水力造流、底泥疏浚、除藻增氧、曝气充氧等各种技术手段,主要是指结合水利学、工程学等学科知识,运用水力研究、水文分析、工程测量等学理,进行河道改造、水道疏通、引清冲淤、水力造流、底泥疏浚、除藻增氧、曝气充氧等各种技术手段来提高河道自净功能。此类技术常用的有:挖沟结合疏浚旧水道,以沟通水系,调活水体,提高水交换能力;实施引清调水和筑坝造流等,充分利用水头差等原理,控制水系的水流量,调节水体的水质,使水质得到改善,使水质得到改善。
2)传统化学工艺。
此类技术是指利用各种化学制剂,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逐步消除水中的有机、无机污染,达到治理被污染河道的目的。主要采用凝聚剂、絮凝剂等对藻类进行除藻、除毒、杀菌、净化,恢复和增强河道自净功能。
3)现代生物技术。
近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得益于现代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紧密结合,使生物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从而使生物技术在河流治理污染领域大放异彩。此类技术的应用包括:采用投加高效降解菌、营养物或生物制剂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采用微生物菌群治理技术,可较好地克服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局限;采用可促进有机物在水体中乳化、溶解并加速微生物生化反应的复合酶污水净化技术;采用生物促生剂注入河道底泥、调节菌群比例,以修复河道水体。
4)环境生态技术。
该综合河道治理技术是在高度融合生态、新材料学、生物学、工程、水利学等多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多途径、多方位地利用了生物的自然代谢功能、水生系统与陆域系统的环境互补性、污染物和有毒物无害化降解模式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实现了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净化和修复。
|
|||||||||||||||||
首页|关于我们|产品中心|成功案例|视频中心|联系我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