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浅析
第一,前言。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河堤不仅具有防洪功能,还具有生态功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关注的民生工程。然而,目前我国河流污染问题突出,堤防工程生态管理问题日益严重。如何采用科学的生态管理方法修复和管理河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河道的基本功能,分析和讨论了目前河道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管理对策,供同事参考。

第二,河道基本功能分析。
(1)防洪排水功能。防洪排水功能关系到河流保护区的安全,河流的防洪标准决定了河流管理的标准。从发展的普遍经验来看,河流应具备排放过境洪水的能力,并能容纳流域内设计标准降水引起的地表径流。因此,河流的排水能力应符合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有效纠正汛期河流水位与流量的关系,降低河流周围防洪目标的洪水风险。
(2)景观文化功能。河流的景观美一般来自知觉。狭义的景观美学注重视觉体验,注重河流空间布局、色彩效果、层次搭配;广义的景观美学不仅注重视觉体验,还注重听觉、嗅觉等各种知觉体验,包括体验者思考整个知觉。
(3)生态环境功能。河道的景观结构类型属于走廊,是上下游营养传递、污染物运输、转化和水生生物迁移的重要通道。同时,生态敏感带应注意植被群落的生态功能,尤其是为各种软动物、鱼类、爬虫动物和植物资源提供栖息地,因此保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
第三,目前河道治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1)河流水质恶化。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城市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城市河流水质严重恶化,湖泊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剧。除了传统污染源,河流水体还受到其他污染,如沿河倾倒堆放的固体垃圾、个别私人渔船泄漏的油污、排放的废物、河流底泥的二次污染等。一方面,城市河流排放量增加,另一方面,河流污染类型越来越复杂,增加了河流水质保护和管理的难度。
二是河流水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国家的许多中小河流都位于乡镇和农村,由于缺乏监管,这些水域往往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居民区聚集在一起,但是排污管网和设施不匹配,污水收集率低,大量的农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被排入河中,中小河流成为排污沟,此外,城镇中小河流多濒临农田,氮磷营养丰富的农业面源污染被肆意排入河中,造成污染加剧,严重威胁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
(3)河流自净能力问题。河流作为陆源污染物排放的最终途径,具有一定的自然净化功能。通过稀释、分解、转化、运输,可以使一部分污染物无害化或减轻负荷,对保护陆地生态环境和减少人类污染控制压力有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乡镇和农村的大部分河流,由于生活、建筑垃圾的自由堆积、生活污水和工业、农业废水的自由排放等原因,河流的自由净化能力不断下降,河流水体的使用功能性进一步下降。

河流生态治理对策的探讨。
(1)注重城市河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做好河流水平和水平的科学规划,必须保证城市河流水平应尽可能保持周围空气和水分的合理流通,为河流周围的植被生存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实际的城市生态河流治理中,河流应更好地依偎在河流上弯弯曲曲的形状,以充分表达城市生态河流的自然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痕迹,更好地反映河流周围的自然特征。
(2)合理改善河流流线和水体特性。改善河流流线和河床的应力特性,使河流流线的区域自然化和正常化,河底不会有大的冲刷带。在河流的水体特性上,要保持河流水力特性的多样性,保证水、浅滩、深潭的共存,为不同生存习性的生物提供生存条件,达到保持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目的。在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中,采用植治理法和浮石带治理法。植石治理法是人工将自然石排列埋入河岸,形成人工沟壑和鱼礁,为某些生物生存提供有利环境。浮石带治理法是构建钢筋混凝土框架,既能抵御洪水,又能作为鱼巢,达到一物两用或多用的效果。
(3)设置植被缓冲带。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水的实际需求,还要充分发挥河道的基本功能,结合河道周围的岛屿、植物、动物等因素,打造宜人的自然景观。保护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在河道两侧设置植被缓冲带,利用植被降解污水中的丰富营养成分,还可以拦截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植被缓冲带的设置可以有效控制地表径流的流速和流量,大大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提高水体的整体质量,对周围的水路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4)保持河流的蜿蜒,建设自然河流。生态水利建设在保持自然河流的蜿蜒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自然河流具有曲折曲折的特点,这种河流在蓄水性能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可以增加河流的蓄水量和水流量,创造更广泛的水体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水体生物栖息地。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持河流的曲折性,建设自然河流是其重要应用之一,可以优化水体的生态功能特性,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
(5)建设生态堤堤。生态河堤的建设有利于河道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是生态水利建设的重要应用之一。生态护坡作为一种新型护坡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生态水利建设的一部分。高效的生态河堤建设对提高河堤植被的含蓄水源能力起着关键作用,也有利于蓄水、减洪、固本护源。生态河堤的建设需要根据河道施工的特点和工程地点的土壤和地形特点进行高效的规划设计,并对河道植被进行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平衡要求,对河道进行分区,包括常淹区、常露区和交替变化区,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合理选择生态护坡方法。
(6)提高河流自净能力。第一,种植水生植物,如营蒲芦苇,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养分,促进鱼类生长和水质进化。第二,建造浅滩、巨石、丁坝、鱼道等,形成水下紊流,从而将空气中的氧气输送到水中,为水中的生物提供足够的氧气,同时满足好氧微生物的繁殖需要,使河流更干净。总而言之,在河流建设过程中,要为生物生长提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环境,从而提高河流水域的自净性。
(7)建造人工湿地。湿地可以有效控制污染,调节小范围内的气候,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健康生长。因此,通过建造人工湿地,可以修复河流水体的生态环境,通过合理有效的转化或转移获得更好的处理效果。同时,它还可以与水环境空间艺术相结合,充分利用水的特性进行景观化。